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0:38:27  浏览:962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实施细则

宁波市人民政府


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实施细则

      第1 0 0 号

  《 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实施细则》 已经2 0 0 2 年6 月2 0 日市人民政府第3 5 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 0 0 2 年8 月1 日起施行。

     市长金德水
     2002年6月21日

第一条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 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 ( 以下简称《 条例》 ) 和其他有关规定, 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 所称劳动者包括城镇和农村劳动者, 本地和外来劳动者以及各类长期、 短期用工的劳动者。
第三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 主管全市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 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央属( 含驻甬部队属) 、 省属、 市属用人单位, 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无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市外驻甬办事机构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各县( 市) 、 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前款规定以外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也可以根据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定, 对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实施管理。
第四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 应当公布录用劳动者的具体条件。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自确定录用关系后十五日内签订劳动合同, 并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十五日内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或其指定的机构办理录用备案、 社会保险登记等手续。
第五条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时, 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不予使用。
未签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补签劳动合同。 补签劳动合同期限从劳动者进用人单位之日起始, 终止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 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 除法律、 法规规定以外, 终止时间为协商之日起一周年。 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其解除事实劳动关系。
第六条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与劳动者签订。 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也可以委托本单位其他负责人代签, 但应将授权委托书原件交给受托人, 复印件交给劳动者。
第七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 除约定正常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外, 还可就劳动者脱产或由用人单位出资的培训、 学习等内容签订专项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第八条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的, 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有关内容。 解除、 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仍对原用人单位负有保密义务的, 原用人单位应向该劳动者支付保密补偿费, 保密补偿费的数额由双方协商确定; 劳动者领取保密补偿费, 但未履行保密义务的, 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竞业限制的内容。 竞业限制是指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 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在竞业限制期间, 原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 向劳动者支付补偿费。 补偿费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 但年补偿费不得低于劳动者离职前一年从该用人单位获得的年报酬总额的二分之一。
第十条军转干部、 复员军人和退伍士兵与用人单位在首次签订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不得规定试用期。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三十日内向劳动者递交终止劳动合同意向通知书的, 劳动合同终止日往后顺延二个月; 如劳动者同意按原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日终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二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劳动合同期满后, 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 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 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如劳动者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二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如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应按原劳动合同的期限作为对劳动者补偿的依据, 其中合同期限在二年以内的, 支付劳动者二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超过二年的, 每满一年( 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支付劳动者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但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本条所称的工资补偿, 以终止劳动关系前劳动者本人履行正常劳动义务的十二个月实得月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计发, 其中劳动者实得月平均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 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发。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解散、 关闭、 被撤消、 拍卖时, 有接收单位的, 对患职业病或因工( 公) 负伤的劳动者, 接收单位应当接收; 对其他未被接收单位接收或者不愿意与接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原用人单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并按规定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破产或者解散、 关闭、 被撤消、 拍卖时, 对于有接收单位但不愿意由接收单位接收的患职业病或者因工( 公) 负伤的劳动者和尚处在医疗期、 孕期、 产期、 哺乳期内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除发放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外, 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 对患职业病或者因工( 公) 负伤的职工, 应当按有关规定支付医疗期间的工资、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定期抚恤金、 伤残抚恤金和法定社会保险费、 医疗费等费用;
(二) 对医疗期内的职工, 应当支付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 法定社会保险费、 按规定应报销的医疗费等费用;
(三) 对孕期、 产期、 哺乳期内的职工, 应当支付工资、 法定社会保险费、 按规定报销的医疗费等费用。
前款各项费用按照国家和省、 市有关规定计算, 现有规定不明确的, 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单独或会同其他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破产或者解散、 关闭、 被撤消、 拍卖时无接收单位的,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并按规定予以补偿。 其中患职业病或者因工( 公) 负伤的劳动者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等级的, 按有关规定享受待遇; 对被鉴定为五至六级的, 应享受本细则第十二条规定的有关待遇, 其中伤残抚恤金按规定的标准予以一次性支付; 被鉴定为七至十级的, 除享受本细则第十二条规定的有关待遇外, 还应发给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其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六个月、 五个月、 四个月、 三个月。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依法自行拟定的劳动合同文本, 在使用前应提交职工( 代表) 大会讨论, 并征求劳动保障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对申请鉴证的劳动合同, 劳动保障部门应就其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 对与法律、 法规、 规章等规定相抵触的内容, 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督促当事人予以修正。
第十六条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内, 未依法与用人单位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手续而擅自离职的, 用人单位可以按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 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 用人单位可依法要求劳动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在处理违纪劳动者时, 解除劳动合同涉及的时效问题, 按国务院《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执行。
对被用人单位依法除名或者开除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制作相应的处理决定文书, 一份交给劳动者本人, 一份存入其档案, 并同时出具《 终止( 解除) 劳动合同证明书》 。
第十八条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之日起的三十日内被新的用人单位录用的, 可凭《 劳动手册》 、 《 终止( 解除) 劳动合同证明书》 和《 城镇劳动合同制职工流动表》 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或其指定的机构直接办理流动手续。
第十九条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之日起的十日内被新的用人单位录用的, 劳动者或新用人单位应及时告知原用人单位, 原用人单位应将其档案( 含有关证明材料, 下同) 转递到新用人单位; 劳动者未重新就业或被新用人单位录用后未告知原用人单位的, 原用人单位应将劳动者档案转递到其户籍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 劳动者不能自带或保管本人档案, 用人单位也不能委托劳动者转递本人档案。
用人单位因自身原因而未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将劳动者档案转递到相关单位, 使劳动者不能及时办理失业登记及影响其就业的, 用人单位除需负责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外, 还应根据档案的延误转递月份数赔偿劳动者的有关损失, 具体赔偿额度按档案每延误转递一个月赔偿一个月当地政府规定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依次累计计算, 不满一个月的按一个月计算。 造成劳动者其他损失的, 劳动者还可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档案, 并负责接收劳动者原用人单位转递的档案或从保管劳动者档案的有关单位调档。
用人单位应当指定专门人员做好劳动者档案的保管、 管理工作,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下列内容应建立管理台账:
(一) 劳动合同订立、 履行情况;
(二) 劳动者医疗期、 工伤期和孕期、 产期、 哺乳期保护情况;
(三) 各类专项协议;
(四) 职工劳动合同登记卡;
(五) 其他必要的资料。
台账样式, 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制订。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对解除劳动合同后无故不办理有关手续或擅自离职的劳动者, 应当采取下列方式通知劳动者回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一) 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 劳动者本人不在的, 书面通知可交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
(二) 直接通知有困难的, 可邮寄通知, 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通知送达日期;
(三) 在劳动者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方式无法通知时, 可通过新闻媒介公告通知, 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三十日, 视为通知送达。
第二十二条本细则自2 0 0 2 年8 月1 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外办关于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管理规定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外办关于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管理规定的通知

津政办发 〔2009〕94 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外办《关于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管理规定》已经市
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1991年7月8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外办、对外友协〈关于
授予外国友人荣誉和名誉称号的暂行规定〉》(津政办发〔1991〕

32号)同时废止。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日


     关于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市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授予外国友人"天津市荣誉市
民"称号等相关工作作如下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人民政府对"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
的授予和管理。"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的授予对象,是在本市对
外交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第三条 "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由市人民政府授予,具体工
作由市外办负责。
  第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外籍人士、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可以申请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
  (一)长期坚持对华友好,为推进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本市
友好关系的发展,开展合作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为推进其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本市在经济建设、高新技
术、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为本市引进资金、设备和企业管理、先进技术,开拓
国际市场,并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在本市制定城乡发展计划,环境、资源保护和企业重
大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议,并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为发展本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做出
突出贡献;
  (六)为发展本市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第五条 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报。符合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条件的,由所
在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委办局和市开发区、保税区、
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以及其他市级机关工作机构推荐。推荐单位填
写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天津市荣誉市民推荐表》,并签署意
见后报市外办。
  (二)审批。市外办对推荐单位所报送材料进行审核、提出
审核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颁证。经审批同意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由
市人民政府举行颁证仪式,颁发荣誉证书,并通过媒体予以宣传
报道。荣誉证书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市长签署。
  (四)管理。"天津市荣誉市民"的日常联络、管理,由市外
办负责。
  第六条 "天津市荣誉市民"在本市享有以下待遇:
  (一)本市组织重大庆典活动时,以市人民政府名义邀请参
加,享有贵宾礼遇;
  (二)在天津口岸出入境时,凭荣誉证书,各联检单位给予
方便和礼遇;
  (三)对需要多次临时来华的,由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办
理2至5年多次入境有效F签证;
  (四)对需要在天津工作并长期居留的,在获得天津市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发的外国人就业证或天津市外国专家局签发
的外国专家证之后,由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2至5年有效的
外国人居留许可;
  (五)符合我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的,申请在华永
久居留资格时,予以优先考虑。
  第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九日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国务院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固定资产无偿使用制度,企业占用固定资产,对国家不负经济责任。因此,企业多要固定资产,不积极处理多余固定资产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企业宁可让一些重要设备闲着,也不肯调出来,或者承担其它企业的协作任务。为了使工业交通企业对占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上承担必要的责任,促进企业积极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特作如下规定:
(一)、 国营工业交通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向国家缴纳固定资产税。

(二)、 固定资产税按固定资产原值征收,税率按不同行业,每月定为千分之二至五。


  由于现行的许多产品价格不合理,致使有些企业利润很少,甚至发生亏损,对于这类企业,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财政部批准,其固定资产税可以酌情减免。经国家批准封存的固定资产,免征固定资产税。基本建设贷款增加的固定资产,在还清贷款后开始征收固定资产税。
(三)、 经过清产核资,企业多余的固定资产要规定处理期限,逾期工作处理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税率加倍征税。企业对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有权出租或有偿转让。其中重要的固定资产转让,要经上级批准。所得的收入只能用于购置需要的固定资产,不得挪作它用。

(四)、 在国家没有正式颁发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税法以前,暂以固定资产占用费征收。具体办法由财政部规定。

  本规定可先在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企业中试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